1 1
     藍冠球拍尾鸚鵡 ( Blue-crowned Racquet-tailed Parrot )
      
 

 

  國內外極為少見的球拍尾鸚鵡家族約有9個種類, 而藍冠球拍尾是這個種類最常見的一種,但無論是哪一種在其原生地菲律賓以外的地區均相當罕見,歐美市場價格高 ,養殖不易,常有未知原因死亡的情況,也因為大部分是野外捕捉的野生鳥的關係, 藍冠球拍尾約有3-4種亞種,大部分的亞種外表相差不大,多異於頭頸部藍羽的多寡,有種亞種 - 藍頭球拍尾鸚鵡(Prioniturus d. platenae,又稱巴拉彎球拍尾鸚鵡)是更少見更引人注目的亞種,其成熟公鳥整個頭部到頸部都呈美麗的亮藍色,可惜相關資訊相當缺乏,讓人難一窺究竟。


約27cm (10.5 吋)


廣布於菲律賓各島上


這類很罕見的鳥類筆者曾有菲律賓友人飼養過,台灣也有極小數量的進口紀錄,但是相同點是這些鳥兒最後都飼養不久即死亡,有可能是野生鳥或是其特殊飲食/環境需求的原因,導致這類讓人好奇的鳥兒始終蒙上一層紗,據悉西方國家的價格高昂,且鮮少有圈養紀錄,成熟公鳥一般較母鳥與幼鳥的頭部來的藍,母鳥的球拍尾較短,幼鳥時期則是看不出有球拍尾;在野外的藍冠球拍尾鸚鵡多活躍於潮濕的森林地帶,但可在低地林區、農作區到高至海拔1750m的森林區找到其蹤跡,通常喜歡5、6隻到10多隻成群活動與覓食,在野地裡的食物有農地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苞、嫩芽等,繁殖期常見群體繁殖於春天,通常依地區性一直辭續到七八月。


大部分飼養者得到的球拍尾鸚鵡大都是野外抓的幼鳥,但想要養成並不容易,其食性可能會有點偏嗜果性,且可提供一些種子混合飼料與蛋飼料較理想,可是無論幼鳥與成鳥適應力皆不良,最好還是不要養野生鳥,剛引進的藍冠球拍尾其環境溫度宜高於攝氏22度,即便適應了環境也不可低於攝氏18度,所以許多細節須很注意。


野外有群體繁殖的情況,且筆者尚無聽聞與找到人工繁殖的紀錄與資料。

 

本文文字內容由TOA鸚鵡網所有,圖片均經授權,未經同意請勿做任何形式轉載與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