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海角鸚鵡 & 灰頭鸚鵡 (Cape Parrot & Grey-headed Parrot )      
 
 

 

 
海角鸚鵡(好望角鸚鵡)是十分少見的鸚鵡,在國際間數目也很少,進口的人工繁殖成鳥價位高,是同屬的波斯菲勒斯鸚鵡中體型最大的種類,野外的數量十分危急, 恐怕僅剩400餘隻,盜捕與棲息地破壞使他們的數量嚴重下降,國內數目少,但近來許多不肖鳥商覬覦其人工繁殖鳥的高價而進口大批野生鳥來販售,許多被盜捕的海角鸚鵡由於天性十分敏感,加上壓力及恐懼,使得死亡率非常的高,即使有些幸運存活,多數也會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死亡, 而且有不少感染了PBFD,所以千萬別購買野生海角鸚鵡以及其雅種,公母性別可由外表判斷,母鳥的頭頂有橘紅色的冠羽,公鳥則無,一共有三種亞種,海角鸚鵡(robustus),灰頭鸚鵡(suahelicus),褐頸鸚鵡(fuscicollis),其中以灰頭鸚鵡體型最大,也是台灣最常見的亞種,大都為野生鳥,台灣基本上並無任何海角鸚鵡原生種。



33cm(13吋)


分佈地區廣闊且分散,三個主要地區是非洲西部、中南部及南部,在西非包括了甘比亞、塞內加爾南部到迦納和多哥,中南部則從剛果西南方、薩伊東部與南部、烏干達西北部、盧安達及坦尚尼亞中部一直到那米比亞、波札那北部、尚比亞與新巴威,在南非包括川斯弗東北部到角省東部。

                                         
野外的海角鸚鵡是非洲最稀有的鸚鵡之一,其數量在上世紀嚴重下滑,其主要原因是棲息受人類嚴重的破壞,導致其築巢的樹洞大減,使繁殖無法順利的進行,食物來源也大大地短縮,而使許多海角鸚鵡去吃農作物(尤其是核桃
),大量遭農民射殺,盜補販售至寵物市場行為猖獗,野生的海角鸚鵡被捕後存活率極低,鸚鵡養殖業中的籠養數量又少,使得數量一直無法提升,野外數量恐怕只剩300-500多隻左右,而在其中又有許多感染了PBFD,情況令人擔憂;牠們依亞種不同棲息在各種高山森林、潮濕林地、草原林地、低地森林等,南非的族群覓食時會成群飛行90公里或更遠的距離去尋找食物, 平時活動時通常數隻到20隻左右成群,有時會聚集到50隻,但有時也會被發現只有一隻單獨活動,會與同屬的鸚鵡聚集,在辛巴威,其族群會因食物而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築巢在6至12公尺高的樹洞中,繁殖期因地而異,一窩有2-4顆蛋 ,族群數量危機年年升高當中。


籠養的海角鸚鵡相當安靜,但有部分早晨時可能會較吵雜,剛引進的成鳥一開始很害羞且容易緊張,人工繁殖鳥適應環境的時間不會很長,然而適應後大多變的強壯,野生鳥難以馴服,即使籠養多年依然還是很怕人,再次呼籲這類鳥千萬別購買飼養野生鳥,因為可能的PBFD帶原可能得整體鸚鵡市場崩潰或被禁止,這類野生鳥的售價多為一對兩三萬元,真正人工繁殖鳥的售價正常可多至10萬元台幣;餵食上宜多提供蔬果,综合維他命補充劑與營養鳥乾糧也可常餵食。


海角鸚鵡的繁殖成果在國內外都很少見,牠們約於3歲時有繁殖能力,4歲時可以見到繁殖成果,繁殖期時不宜經常打擾,一窩約產3-4顆蛋,孵化期約26-28天,若由親鳥將幼鳥扶養至斷奶,一年可有2胎,幼鳥在9-11週後羽毛長成,有時較晚;
由於大部分在國際間買賣鸚鵡的商人與繁殖者多半不清楚或不注重如何分辨區隔海角鸚鵡與灰頭鸚鵡導致於雜交、混養等情形發生,對於海角鸚鵡如此稀有的種類繁殖上一定得注重純正血緣的繁殖才能確保牠們族群延續,甚至關係到往後的復育野放等保育行動。     

  
 
本文文字內容由TOA鸚鵡網所有,
圖片均經授權,未經同意請勿做任何形式轉載與翻印